数字人民币手机“碰一碰”的表现是什么?

近日,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圆满完成。在本次活动中,除了成功用户使用手机 app 支付外,还推出了视频卡、手表手镯、充电宝、老年拐杖、老年报警器等各类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。

本质上,这些不同形式的硬件钱包不能“依赖手机”触摸和支付数字人民币。两个硬件钱包之间的触摸和触摸支付是我们经常称之为双脱机的。

那么,数字人民币的“触感”是什么?基于手机的“触摸和触摸”有哪些形式?

以下内容摘自《2020 年移动支付网络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》。

“触摸”是数字人民币的一种收款和付款功能。基于 NFC 功能,实现终端之间、终端与标签之间的信息交互,从而达到收付款的目的。

通过对移动支付网络的观察和研究,根据交互设备的不同,将数字人民币的触控功能分为手机与 NFC 标签的触控、手机与手机的触控、手机与 POS 的触控等几种形式。

171078_700x20000.png

从图表中可以看出,手机和 NFC 标签之间的接触是简单 NFC 读卡器和标签之间的关系。此时,手机是付款人,NFC 标签是收款人,这类似于代码牌。在这种情况下,无论手机是否支持硬件钱包,都需要在线读取 NFC 标签信息并完成支付,而 NFC 标签被动离线,无法与手机交互。因此,这种情况不能实现“双下线”。

手机之间的触摸属于 NFC 卡模拟与读卡器之间的关系。此时,当手机 a 处于支付状态时,将自己模拟成一张卡,手机 B 将通过 NFC 读卡模式读取手机 a 的卡信息,完成交互采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是普通 NFC 手机,卡模拟概率将采用 HCE 模式。手机 a 需要在线,手机 B 可以离线,采集将延迟。如果是支持硬件钱包的 NFC 手机,其卡模拟将采用 Se 芯片模式,包括全终端、NFC sim、NFC sd 等形式。手机 a 可以脱机,手机 B 也可以脱机。双方之间的交易将通过钱包在当地签署,并延迟提交。

手机与 POS 的接触也属于 NFC 卡模拟与读卡器的关系。情况与手机和手机相似,只是手机只能作为付款人使用,POS 只能作为收款人使用。

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,苹果手机目前没有向公众开放其 NFC 卡模拟,因此它只支持触摸 NFC 标签,作为读卡器读取标签中的数据并完成在线支付。

《2020 年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》概述了数字人民币的全貌,从基础信息、发展过程、开放测试和对发展的影响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数字人民币从萌芽、诞生到测试的发展历程,并从点到面探讨了数字人民币的发展方向。